孩子生病一定要做血常规吗?3步带你读懂报告单

2020-11-27 10:44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4422 人民网科普中国

要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去医院,十有八九是被医院的抽血化验流程给吓怕了。血常规检查是辅助对病原体性质的检查,临床上对准确判断孩子病情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是孩子生病就必须做的检查。面诊时,望闻问切能解决确诊的,也就不需要过于依赖化验科。

不过有时候医生面诊时,只给孩子开几种药,叮嘱几句注意事项,有的家长还有些不放心呢。感冒发烧必须要做血常规检查吗?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检查血常规?血常规报告单太复杂看不懂?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项目?今天我们重点讲讲这几个问题。

不是所有感冒发烧都要做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孩子发烧生病,去医院检查血常规,是为了帮助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我不建议孩子一生病就去医院,正如我常说的,绝大多数的小儿常见病都是自限性疾病,比如感冒、急性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普通型)、疱疹性咽峡炎等。

家长学会相对应的调理方法,给孩子对证服药,并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情志方面的呵护,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调节就能够控制疾病,逐渐痊愈,不一定非要去医院,也并非逢去医院就一定要走血常规化验流程。

不过,我也不希望家长切莫讳疾忌医。如果孩子生病症状较重,孩子反映比较难受,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者孩子还未满3个月,家长对自行辨证、调理没信心,建议去医院查个血常规,看看有没有细菌感染,该用药就用药,别耽误了病情。

如果说望闻问切属于中医诊疗范畴,血常规等病理检验技术属于现代临床医学范畴,家长也不必在二者中分个高下。物善其用,孩子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血常规报告单太复杂?

主要看这三项

1.白细胞类判外感、炎症类型

白细胞是人体的“保卫者”,病菌入侵人体后,白细胞能将病菌包围﹑吞噬。孩子生病通常是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快速甄别判断。

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明显增多,极大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白细胞(WBC)低于正常值,可能指向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多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外感发烧、呼吸道感染,家长学会看白细胞计数和中粒细胞比率就够了。医生在诊断时,会结合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以及孩子的综合表现,确诊是否为细菌感染。

不过,细菌感染也未必一定要服用抗生素——很多家长问到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明确说明:如果孩子确诊细菌感染,但精神比较好,病症也不急,可以暂时先观察3天,再复诊查看是否需要服抗生素。

除了看白细胞辅助对病原体性质的检查,如果去医院检查孩子是否贫血、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2.红细胞判贫血

红细胞是身体的运输官,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给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在血常规报告中,我们通过血红蛋白(HGB)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贫血。如果血红蛋白正常,则提示宝宝没有贫血。

WHO贫血标准:大于1个月,HB<90g/L;大于4个月,HB<100g/L;6个月-6岁,HB<110g/L;6~14岁,HB<120g/L。

贫血的宝宝脸色、指甲和口唇会发白。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孩子,初判孩子有没有贫血的征兆。

如果血红蛋白值偏低,且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孩子可能患上了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属于缺铁性贫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铁剂,并且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

铁含量高的食物有牛肉、鸡蛋黄、动物肝脏、菠菜、黑木耳等。如果血红蛋白值偏低,且红细胞平均容积(MCV)>100,孩子可能患有巨幼细胞性贫血,通常由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要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

3.血小板

血小板是伤口止血的“修复师”。当孩子磕碰、外伤导致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就会迅速在破损部位黏附、聚集帮助血管填补缺口。

血小板减少: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血小板增多:孩子感冒或生病,身体发生急慢性炎症时,都有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600x10^9/L,说明孩子的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风险,此时需及时就医。

学会看血常规报告,家长就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病情,再结合医生的诊疗判断,给到孩子最稳妥的治疗和调理。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