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守边固边兴边 建设小康家园

2020-09-27 17:0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35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西藏边陲,在上个世纪,一度只有一户3人坚守在这里。近年来,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玉麦的发展,昔日的“三人乡”如今变了样。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的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国强边陲兴,今昔沧桑巨变。党的好政策让玉麦人扎根在这里守边固边兴边,把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边境乡镇建设成宜居乐业的小康家园。

夜幕降临,玉麦自发组建的舞蹈队在村里的文化广场燃起篝火,队员身着藏式盛装,伴着传统的民族音乐,唱起歌曲。远道而来的游客,无论来自哪里,很快就能融入自由奔放的舞蹈。这是玉麦人每天最快乐的时光。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民 扎西罗布:外面的人都来(玉麦)旅游,村里(舞蹈队)安排我们(唱歌跳舞),他们高兴,我们也高兴。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民 索朗德吉:每天晚上不下雨的情况下,这边要跳舞,心里也特别开心。

玉麦人欢乐祥和的生活,在今年上半年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玉麦通往外界的33公里的曲玉公路通车,玉麦一年里半年封山与世隔绝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在玉麦,现在家家户户都住进了装配式的新房,村里的蔬菜大棚也实现了季节性供应蔬菜。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乡长 胡学民:以前我们这里只有个教学点,现在人员壮大了。我们现在有小学和幼儿园了,就近就可以上学了。我们以前的卫生院是很小的,现在已经健全了,群众可以做CT,其它的药这些都可以在我们乡里面已经能体现(拿药)了。



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玉麦,很难想象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姐妹一户人家居住,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在玉麦乡这块有着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父女一家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一守就是近半个世纪。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的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卓嘎、央宗两姐妹传承父辈的精神,坚守在玉麦。已近花甲之年的两姐妹,尽管身体不好,还会经常带着年轻人,沿着当年无数次走过的路,巡边守边。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干部 央宗的儿子 索朗顿珠:她们把这种精神应该是传到我们下一代人的肩上,所以,我201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玉麦,尤其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我更坚定回家的决定决心,守好玉麦。



玉麦人不仅要在边疆扎根,还要让幸福的生活开出花朵。这几年守边固边兴边的队伍里,又增加了很多新的伙伴。玉麦乡目前有67户234人,31岁的索朗德吉就是去年刚刚迁到这里落户的。可是在玉麦应聘工作岗位的时候,索朗德吉犯愁了。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民 索朗德吉:刚这里来的时候,村里问我,你会什么,我也不会什么,所以我只能打杂。我也(想)我自己提升一下技能。



一边是不少村民缺乏一技之长,另一边则是村里对劳动者的技能和分工增加了很多需求。原来,玉麦正在围绕巡边的主题,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旅游路线,想给村民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乡长 胡学民:以前来的人少,在9户32人的时候,(来的人)特别少,旅游的人员少,现在我们这变成红色旅游(景点)了,逐步人员逐步增加多了,首先旅游(的人)来了过后,我们就要解决他的吃住问题。



村里拿出专项经费,从500多公里外的拉萨请来专业厨师做培训。索朗德吉和十几个村民报了名。一个多月下来,她从原来只能做些家常藏餐,到现在藏餐、川菜都能做。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民 索朗德吉:他们说我做的饭好吃,所以签了(一份)两年半的合同,每个月工资5000(元)。



根据地域特点,玉麦还积极发展村集体养殖业,牵手援藏项目投资6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500亩的藏香猪产业基地,每年能出栏藏香猪500头左右。玉麦有53户村民自愿入股,参与养殖和分红。



湖南常德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 颜克红:让村有产业支撑,让农牧民就业有渠道,更有效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村民有了一技傍身,就能继续安心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



乡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村民们亲手制作的竹器编织、木雕工艺品借助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全国首个边境基层供销合作社,正在走出玉麦,为小康生活添砖加瓦。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乡长 胡学民:我们不断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增加各项技能,或者是增加群众的收入,让我们玉麦群众在边境一线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