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战汛、战贫三连胜 湖北5个深度贫困县“摘帽”

2020-09-15 09:4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76972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乐克、通讯员王俪颖)9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我省5个深度贫困县战疫、战汛、战贫三线发力,取得胜利。

今年以来,疫情冲击前所未有,入梅后又遭受持续强降雨,给脱贫攻坚带来艰巨挑战。围绕稳定增收,我省打出一系列有效应对疫情灾情的组合拳。竹溪、保康、英山、巴东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个全省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均降至0.4%以下,冲刺全面脱贫销号。

英山县县长田洪光介绍,通过出台扶贫市场主体产业奖补、贷款贴息、农副产品收购补贴等措施,所有涉农企业第一时间100%复工复产。应对洪涝灾害,全县开展生产自救,落实种养补贴,稳住农户基本收入。主抓消费扶贫,依托扶贫“832”平台及直播带货,全县农副产品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五峰未脱贫存量人口141户283人,预计年内可全部脱贫销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长万红表示,累计投入3.71亿元推进教育扶贫,没有一名孩子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累计投入1444万元开展就业扶贫,截至目前已输出务工19833人,占去年底外出务工贫困人口总数的110.14%。该县聚焦“四类群体”,即141户未脱贫户、606户脱贫监测户、590户边缘户及20户因疫情等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逐户分析返贫风险点,一户一策,确保“能摘帽、能稳住”。

竹溪县县长柯尊勇、保康县县长冯云波、巴东县县长郭玲也分别介绍了所在县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和实效。 

相关报道>>>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湖北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情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我省9个深度贫困县,集中在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等片区,分布在国家重要的核心水源区和生态功能区,自然灾害频发,脱贫攻坚难度大。我省深度贫困县打好组合拳,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兜底、易地搬迁、补足民生短板,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

1.82亿元打了10口深井

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溶洞多,蓄水难,“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保康县县长冯云波介绍,千百年来,山区群众饱受缺水的困扰,人畜饮水难,产业发展难,群众增收难。

作为磷矿产区,受矿井出水的启发,保康县提出打水井的设想,但一些专家认为喀斯特地貌不适合打井。

“不适合”不意味着“一定不行”,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试试。冯云波说,反复调研论证后,聘请专业团队,打响深井取水攻坚战。2017年4月,专家团队利用核磁地质探测和石油钻探技术,经过20多天选址,在马良镇赵家山村打下第一钻。4月12日,钻到483米时,机井终于出水。当天,村民奔走相告,庆祝打出“幸福水”。77岁的村民杨德新瘫痪在床,10年没出过家门,听到消息后,让儿子用三轮车把他拉到现场,手捧喷涌而出的清泉,老人热泪盈眶。

取水成功只是第一步。随后,保康县探索建立“管好水、用好水”系列机制,形成“赵家山模式”,全县推广。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1.82亿元,打深井10口,建水厂10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677处,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

“扶贫车间”建在易迁点旁

竹溪县有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9972户58271人,截至目前全部搬迁入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该县县长柯尊勇称,用“扶贫车间”促就业,把扶贫工厂、车间(作坊)建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上楼住新房,下楼把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

该县实行县级领导包战区,乡镇、驻村干部包村到户责任制,做到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案,让居住在深山的贫困群众燃起希望。

科学规划,“搬”出农村新貌。通过招标,科学规划设计,按照随湾就势和靠近中心村、集镇、生态旅游区、产业园,尊重传统习俗,预留发展空间,做到规模适度、生态环保、节约资源、留住乡愁。

尊重主体,“搬”进幸福新家园。坚持搬迁对象群众评、规划设计群众议、施工单位群众定、质量安全群众管、住房分配群众选,配套栏圈、菜园、公厕、路灯、杂物房、环卫设施、红白理事堂等,安置房成为了易迁群众“安全房”“满意房”“暖心房”。

投入5.1亿元推进健康扶贫

“健康扶贫,是五峰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长万红说,全县7884户、22577人因病致贫,因病致贫发生率高达37.5%。该县累计投入5.1亿元推进健康扶贫,贫困对象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即时结算全面落实。

该县抽调200多名医护人员,组建8个健康扶贫工作专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把卫生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万红说。

该县紧盯乡村医疗卫生短板,优先保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规范建设达标率100%。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大学生村医全覆盖。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实行单病种费用控制,整合民政、医保、扶贫、保险等政策,建立健康扶贫“四重”保障制度,在册贫困户患者全面落实“985”的健康扶贫政策。推进医共体建设,争取国家、省、武汉市等各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县域就诊率达9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