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连发三份重磅方案,事关你我的生活!

2020-09-13 20:3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1897 长江日报-长江网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一连发布三份重磅方案——

·《湖北省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湖北省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湖北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湖北省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三年目标

全省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9%以上;设区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到60%以上。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70%以上;县以上城市全部具备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设区城市具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武汉、襄阳、宜昌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50公里以上。全省设区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其他城市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

老旧小区改造开工7500个以上,完工5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

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重点任务

补老旧城区短板。着力解决城市老旧小区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背街小巷卫生环境等问题,谋划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园林绿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补排水防涝短板。着力解决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不完善,抽排能力不足、排水管道不健全、城市易涝点整治不到位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泵站、调蓄设施、易涝点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城市新城新区以及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整治等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易涝片区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逐步实施。

补污水收集处理短板。着力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配套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泥处理处置缺失等问题,谋划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配套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污泥处理处置、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补齐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短板。着力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足、收集转运体系不完善问题,谋划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老旧填埋场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补供水供气短板。着力解决城市供水供气设施能力不足、管网老旧、供水管网漏损率高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供水厂改造、老旧供水供气管网改造、供水分区计量、城市燃气储备调峰设施、城市集中供暖及管网设施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补地下综合管廊短板。着力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不完善、入廊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马路拉链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管沟等重点项目。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综合管廊,对老城区管网进行综合改造。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覆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

补道路交通短板。着力解决城市路网密度不足、微循环不畅通、主次干道断头路、公共停车设施不足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桥梁隧道、快速路、公共停车场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补公共体育设施短板。谋划推进一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使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一场两馆”(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不少于3000座体育馆、一个游泳馆)的标准,提升全省公共体育设施水平。

湖北省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工程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三年总目标

结合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工程,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进一步完善长江、汉江防洪工程体系,确保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重点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洪涝灾害总体可防可控;

重点推进鄂北二期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和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多元互补水资源配置格局,彻底解决鄂北地区“旱包子”问题;

改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00万亩,提高灌区现代化水平;

新增或改善农村供水人口1000万人,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重点任务

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引江补汉工程、鄂北二期、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区和安全建设工程、洪湖东分块安转工程、华阳河西隔堤加固、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蕲水灌区扩建、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9个已纳入2020-2022年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实施方案的项目,总投资约1050亿元。

抗旱补短板项目。主要包括:引调水及骨干水源工程(2个引调水工程、30个新建中小型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110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3个农村水系综合整治)、3个灌溉泵站更新改造,33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项目,总投资约146亿元。

洪涝灾害防御补短板项目。主要包括:重点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含12条主要支流,54条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及气象水文补短板项目),重要性控制性闸站改造(含60处大中型排涝泵站扩容改造,49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主要湖泊防洪达标工程(22个主要湖泊加固),骨干防洪工程提升(44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总投资约271亿元。

其他项目。主要包括:拟争取水利部“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项目、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汉江堤防治理等其他57个项目,总投资约264亿元。

湖北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总体目标

围绕提升粮食产能,按照“国家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体目标和《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2022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181万亩以上的目标,谋划我省三年目标任务。

2020-2022年,全省每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340万亩,共计1020万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全省土地产出率、水土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带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重点任务

田块整治工程。按照平原区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3000亩、山丘区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1000亩进行整治。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效率,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项目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达到5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在20厘米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在25厘米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高于90%。

土壤改良工程。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治理过沙或过黏土壤、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推广合理轮作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项目建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每公斤12克以上,土壤酸碱度在5.5~7.5。

灌溉和排水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改造灌排渠(管、沟)道及渠系建筑物,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项目建成后,灌溉保障率不低于75%,排水标准达到10年一遇,1~3日暴雨3~5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田间道路工程。按照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整修田间道路。机耕路宽度3~6米,生产路宽度不超过3米,合理建设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田间道路直通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山丘区达到90%以上,到2022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以上。

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农田建设试点。项目建成后,区域内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高于90%。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化村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对500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内农田,符合建设条件的地块全部进行高标准化改造,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相协调。

农田输配电工程。重点建设10千伏以下的输配线路、变压器、配电箱等。对适宜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配套建设有线宽带、5G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农业提供信息基础保障。

科技服务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推广免耕少耕等技术措施,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良机、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项目建成后,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

管护利用工程。对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管系统,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及时修复损毁工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 湖北新闻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