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五城建设引领五大转型

2020-08-22 08:3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4412 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港5年,湖北黄石新港成为长江中下游第六大港。经过10年发展,黄石成为全国第三大PCB制造基地。国家矿山公园见证着黄石工业文明的发展。黄石四成规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网红打卡地仙岛湖,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参观。城在湖中,山水相依,黄石城区俯瞰。

3000年炉火不灭。1907年,这里诞生了我国水泥工业摇篮“华新”;100多年前,张之洞在这里创立铁矿厂,盛宣怀后来扩展为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70年前,黄石建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

矿都,黄石,流淌着工矿血脉,孕育着工业文明。

当矿坑一天比一天深,资源一天比一天少,黄石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老矿城到新制造,2017年以来,连续3年,黄石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区”。

沉甸甸的答卷背后,是转型升级发展的生动实践。

动能转型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黄石诞生了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股票。创新,是黄石固有的基因,也是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9月,全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市上下聚焦“三链融合”,强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活力之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东贝压缩机生产线上,工人只需要监控和把关,装配和搬运都是全自动机器人操作,每20秒就可以生产出一台压缩机,效率大大提升。

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到产品精细化、高端化,东贝机电是黄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

把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黄石市发布“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链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设覆盖重点产业的十大研究院,支持规上企业普遍设立研发中心。

依托中铜华中铜业有限公司组建的铜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拉长黄石铜加工产业链;依托宏泰铝业组建的铝加工研究院,引领全行业向工业铝型材转型;依托山力科技组建的板带新材研究院,成功留住了一批高端装备设计人才。

2019年,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1.98%,居全省第二,全市上下,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新格局。黄石科技城科创中心项目加快建设,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建有县级以上研发平台的规上企业238家,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的33%,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96家,实现两年翻番。79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劲牌、东贝等5家企业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榜。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冶湖高新区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

创新生态环境发生新变化。一批高“含金量”和“含新量”的创新政策相继出台,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金融打开新局面,创新人才引育取得成效,创新文化加快培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黄石已成蓬勃之势。

产业转型

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6月23日9时43分,“大冶特钢造”助力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北斗导航工程的全部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是北斗导航卫星收官之作。而对于大冶特钢这个百年“老字号”来说,却是迈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更高远、更宽广的舞台。

“产业转型升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在铁路、风电用钢等前沿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带动黄石模具钢产业向更高更优的水平发展。”中信特钢研究院新冶钢分院高级研发工程师肖爱平说。

在三丰智能公司数字化车间里,从下料到焊接,从运输到装配,一台台精准操作的机器人配合默契,忙而不乱。这些机器人是三丰智能公司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完美诠释了从制造到智造。

“从2016年起实施重大转型战略,组建了高水平研发团队,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研发基地,创办产业孵化器、国家级的研究技术中心,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抓在手里,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三丰智能副总经理徐恢川说。

钢铁水泥等行业通过技改升级“老树发新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无中生有”,成为新的增长极。

经过10年不懈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黄石已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基地,沪士、欣兴、上达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以PCB产业为圆心,上下游产业链条逐步拉升,“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仍然保持27.8%的增速。

近年来,黄石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逆势而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看增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到2019年,连续4年稳定在8%以上,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看结构,全市八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78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5%,成为领跑黄石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看后劲,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领跑新一轮增长;

看生态,黄石已成为全国11个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全市城市环境质量跃升全省前列。

功能转型

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黄石造”汉龙汽车整车装入集装箱,漂洋过海运到东南亚;

进口铬矿、精铜矿,整船整船运往黄石新港,进入各大工业园。

2015年开港以来,黄石新港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黄石得水独厚,依港而兴。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大力发展沿江工业,整合内河资源,成立通关机构,打开了国际贸易之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黄石老港周边成为中心城区,环保的压力、货场的限制,让老港不堪重负。

从沿江100多座小码头林立,到引进深圳盐田港,按照海港的标准打造内河码头,实行“一城一港一主体”,黄石在壮士断腕中涅槃重生,现代港口城市初具雏形。

港口运力显著提升。目前,黄石新港年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25万标箱,集装卸、仓储、多式联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区已初步建成。2019年12月,三期工程8个10000吨级泊位开工建设,盐田港集团长江总部落户黄石,黄石新港阔步走向“百万标箱、亿吨大港”。

港口枢纽逐步完善。2017年新港铁路支线建成,2018年多式联运综合站场投入使用,实现了铁水无缝衔接。随着传化公路港建成,始发洋山港、宁波港、舟山港的江海联运航线相继开通,黄石形成了公、铁、水、空“四港联动”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

港口经济蓬勃发展。以港航、物流、临港产业、衍生服务业集聚为特点的港口经济快速发展。临港产业布局持续发力,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远期拟调整为100平方公里。与新港毗邻的大冶湖核心区,规划建设“三园三馆三中心”,未来这里将是城市新中心。

港城融合深入推进。“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新港码头运力的突飞猛进,带来临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中粮集团、上海宝钢、新兴际华等项目争先落户;中国重科、中国有色、中国平煤等企业纷至沓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钢铁板材加工、建筑现代化四大临港主导产业加快集聚。

今年5月17日,《黄石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为黄石建设现代港口城市,打造长江中游交通物流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转型

打造山水宜居之城

半城山色半城湖。车览黄石,美景连连。磁湖温柔恬静,独具灵韵;大冶湖湖光叠翠,水色涟滟。

襟江怀湖,依山傍水。黄石城市发展离不开“水”。

70年来,由建市之初狭窄逼仄的沿江地带,黄石逐渐向沿磁湖区域拉伸,实现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

大冶与黄石市区间,横亘着绵延20余公里的黄荆山脉。黄石修建多条穿山隧道,启动退城入园,产业、项目、人气逐渐向黄荆山以南、大冶湖周边聚集。

曾几何时,这里荒草丛生、淤泥遍地;而今,成了黄石“最美客厅”“城市绿心”。

放眼望去,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鳞次栉比,生态馆、地质博物馆、城市综合馆巍然屹立,市民之家、鄂东医疗中心、科技城拔地而起……

待看“双叶映湖蝶舞湖城”,一幅美轮美奂的新城画卷,正在黄石轴展云开。

新城惊艳亮相,老城提档升级。黄石实施中心城区“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综合整治3年行动,稳步推进城区长江段岸线综合整治和现代有轨电车“两大工程”建设,人均道路面积21.74平方米,城市道路通行环境明显改善,“三难”问题有效缓解。

“光灰”之城变身公园城市。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三湖”治理,磁湖南岸生态修复、磁湖下游湿地工程加速推进;已建成的磁湖上游湿地“以水为媒”,将景观效果与功能处理紧密结合。建成以柯尔山白马山、磁湖上游湿地为代表的城市综合性公园4个、各类小型特色公园和城市口袋公园38个,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1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12.05平方米。

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黄石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进展顺利,对社区破损的区间道路、背街小巷、小游园、绿化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棚改项目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达7.09万多套,连续4年提前完成省定目标,连续2年在省政府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

一湖如碧镶黄石,白浪粼粼逸趣兴,山水宜居黄石款款走来。

国家矿山公园。何戈 摄

空间转型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在铜绿山上,有一种野花叫铜草花。商周时期的先民在没有先进勘矿技术情况下,逐渐发现了铜草花与铜矿间的微妙联系,用这个天然寻矿“路标”发现了铜绿山上的矿石。

黄石3000年矿冶古都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帷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黄石地区的铜矿、铁矿一直是武器和货币的重要铸造原料来源。

明嘉靖年间,煤炭资源被发现,和铜矿、铁矿一起构成了黄石的矿产底蕴。明末清初,黄石还成为武汉至九江间唯一的港口,因港口矶石“石色黄”,故名黄石港。

1890年,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省黄石煤炭矿务局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建立,成为黄石乃至全省工业的脊梁。

3000年工业文明的厚重底蕴,熔铸了黄石特有的城市文化。作为我国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保护和利用工业文明遗产并重,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推动黄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依托矿冶文化,讲好“黄石故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在废弃的矿坑上运用如椽妙笔,因地制宜“创作”出的一个文化精品。昔日那堆积如山的废石堆变成了亚洲最大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铁山槐花游,不仅被纳入湖北省赏花地图,成为湖北省旅游部门主推的赏花线路之一,还列入了中国赏花游路线图。

保护工业遗产,彰显历史文脉。在这座城市之内,呈群落式分布的地质遗迹与矿山遗址有2000多处。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遗址、华新水泥厂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这“四大”工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矿冶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挖掘矿冶文化、保护矿冶文化、发扬矿冶文化,留住城市的根,守住城市的魂,才能让这座城市更有特色、更有气质、更有内涵。”全市上下形成共识。

2017年1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19年,黄石成立工业遗产保护中心。

旅游科普结合,打造地矿名城。近年来,黄石以矿为媒,连续多年举办地矿科普大会,充分挖掘黄石工矿文明遗产,3000年矿冶文明化身美丽矿晶,成为城市新名片。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筑梦“五城”,黄石,正以永不懈怠的姿态奔跑前行。

文/图:由黄石市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