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展现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奔小康征途上攻坚克难、脱贫摘帽的动人场景、创新做法和亮点成效,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市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四川省委网信办、云南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青海省委网信办协办,华龙网承办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8月3日启动,将通过短视频、H5、MV等多种形式展现脱贫攻坚成果。
8月4日,全国网络媒体记者云端看巫山,走进巫山县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带头人,聆听他们在脱贫一线的奋斗故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巫山县位于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脉交汇,因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景点众多,历代文人骚客,都为巫山和巫山神女写下灿若繁星的诗篇。而后,却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多“养在深闺”,加上产业发展乏力,这里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巫山对全县农村人口进行了全面筛查,识别贫困村120个,贫困发生率达13.7%。面对这些数据,巫山举全县之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产业铺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2018年8月,巫山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脱贫对象的一张张笑脸,或明朗或真诚或朴实,每一条刻在笑脸上的细纹,都娓娓述说着当地人民努力脱贫的辛劳和收获。
龚克艳。重庆市巫山县融媒体新闻中心供图
“卤蛋西施”的致富路
山路蜿蜒,风景秀丽。沿巫峡口南侧的301省道盘旋而上,车行八、九公里,就能看到一栋崭新的白色小楼,还没靠近,浓香的卤味就随风而来。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艳姐农家乐”,它是来往游客和司机歇脚的“服务区”,也是带动乡亲脱贫的“中转站”。农家乐的老板叫龚克艳,有“卤蛋西施”之称的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走出了“舌尖上的致富路”,更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脱了贫。
2008年,龚克艳告别在深圳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她和丈夫在紧邻省道的自家房门前建了个加水站,为来往汽车加水,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
渐渐地,他们在为汽车加水的同时,又开了一家小吃店,专门向路过的司机、乘客售卖卤鸡蛋,生意越来越红火。尝到甜头后,他们又进行“扩大再生产”,开发了卤猪蹄、卤豆腐、卤牛肉、豆腐干、卤魔芋、卤鸭脖等菜品。
去年,龚克艳夫妇在与老房子一街之隔的地方修起了一栋小楼,经营了11年的“卤蛋西施”小吃店摇身一变成了“艳姐农家乐”,不仅店面扩建到200多平方米,餐桌也由从前的8张增加到12张。扩大店面规模后,龚克艳夫妇在小吃店的基础上新增了民宿经营等业务,吸纳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就业。
“我的家就住附近,在这里务工,2500元一个月,比种田还是要划得来些。”在店里打工的龚翠兰告诉记者,目前店里的8名员工都是附近村民,每月2500元的工资和免费用餐的待遇,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店里,顾客透过窗户便能看到“巫山云雨”的美丽景色,一饱口福的同时更能大饱眼福。现如今,“卤蛋西施”已经成为了巫山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的一张名片。
龚克艳盘算着,未来,她的“艳姐农家乐”还将在管理和服务上努力,带领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聂章华。重庆市巫山县融媒体新闻中心供图
废弃石榴林 摇身变成城市景观树
起苗、捆绳、搬运......双龙镇花竹村的村民有点忙。看着一棵棵两、三米高的石榴树拔地而起,他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笑容挂在脸上。不久前,重庆一家园林企业赶来收购了村民们准备废弃的石榴树。
“本以为挖出的石榴树只能当柴烧,没想到,政府帮忙联系到买家,这又让我们多了笔收入。”果林下,聂章华的儿子聂海一边察看幼苗长势,一边高兴地说。
据介绍,这片石榴林共计有260余亩,是村民们十几年前外地东引进的。去年,双龙镇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号召村民们种植脆李,该村的种植大户聂章华决定把这片石榴林流转过来,发展脆李产业。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都觉得非常可惜,想着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将这些石榴树利用起来,将其变废为宝。
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2019年底,两家园林企业负责人前来双龙镇实地了解了石榴树的生长情况之后,觉得这些石榴树非常适合当景观树,所以当即决定定购一批。在了解到这些树是从贫困户手中收购之后,他们还主动把原定的110元每棵树涨到了130元一棵,让贫困百姓获利更多。
“600棵树,一棵树130元,总共卖了七、八万块钱,给我解决了经济难题。”说到这事儿,聂章华笑的嘴都合不拢了。拿着这些钱,聂章华在原有的400亩脆李种植上又扩大了产业。
他儿子聂海作为村里培养的技术骨干,在管护好自家脆李园的同时,还为村里其他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去年,脆李亩产达3000多斤,他实现纯收入十余万元,成为村里种植脆李大户示范。目前,花竹村已发展1580亩脆李,共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聂章华说,现在脆李种植赶上了好势头,他要在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争取把脆李发展得像满山开遍的石榴花儿一样红红火火。
刘敬春。重庆市巫山县融媒体新闻中心供图
“金葡萄”串出“脱贫果”
“我会更加的努力,好好干!”看着手中的“最美脱贫榜样”的荣誉证书,双龙镇安静村的刘敬春简单而坚定地说,脸上是朴实的笑容。
然而,这一笑的背后却是刘敬春10年的光阴的磨砺与沉淀。
2010年,是刘敬春生命的一个转折,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给家里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让刘敬春痛并快乐着。孩子患有先天性唇裂,就在东奔西走为儿子凑齐手术费,做完手术后的一年,刘敬春本人又患上了腰椎结核,并因治病欠债20余万元,瞬间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陷入了困境。
“当时孩子这样子,再加上自己腰椎半瘫,在床上躺了半年多,自己爬不起来,又欠账,那时候几乎陷入绝望的状态。”刘敬春说,“还好,扶贫政策给我带来了希望。”
2013年,刘敬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国家政策虽好,不过要想真正过上好日子,刘敬春明白,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
2017年,在身体逐渐好转的前提下,刘敬春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将邻村一个管理不善面积110亩的葡萄园盘了过来,他决定种下“金葡萄”,结出属于自己的“脱贫果”。
盘下葡萄园后,每天清晨,刘敬春便赶赴位于6公里以外的邻村葡萄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段时间是葡萄管护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强管护将直接影响今年的产量和质量。”
葡萄的产量、质量再好,但也避免不了销售带来的难题。2019年,刘敬春的110亩葡萄开始全部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达到2万斤,在通过朋友圈、市民自行前来采摘的方式,销售了1万多斤之后,剩下的却怎么也卖不出。
“那时候,看到这么好的葡萄卖不出去,心里又痛又急,幸好,村里第一书记王涛知道情况以后,就主动利用他的资源,帮我把剩下的几千斤卖了,同时,也让我的葡萄在重庆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刘敬春回忆说。
熬过了寒冬,春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现如今,刘敬春的身体已经基本痊愈,孩子也正在上小学。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仅贫困户的帽子早已被扔的远远的,刘敬春还主动申请退出低保。
谈起以后的生活,刘敬春朴实一笑,他表示十分有信心。今年,预计葡萄的产量将达到3万斤,产值实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