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为城市留下“工业乡愁”

2020-08-02 09:4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124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柳 洁, 王 剑

3000多年铜矿采掘冶炼史、1700多年铁矿采掘冶炼史、600多年石灰石矿采掘冶炼史、100多年现代钢铁和水泥制造史……因矿设厂、因厂设市的湖北黄石市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发起地之一,被称为钢铁、水泥摇篮。

近年来,黄石跳出传统产业谋转型,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坑、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串珠成链”,让昔日的“工业明珠”重新绽放光彩。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文化,注入真心真情,就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激活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为黄石留下“工业乡愁”。

昔日荒山变花海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走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却让人感到一丝凉爽。目光所及,处处是绿树鲜花,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矿山硬岩废石堆放场。

矿山公园内,一个用钢铁铸成的张之洞头像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洋务运动时期。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开办大冶铁矿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如今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大冶铁矿的主体。

“太壮观了!”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余万年见到“亚洲第一天坑”发出惊呼。“亚洲第一天坑”东西长2.4公里,南北跨度1公里,最大垂直高度达444米,坑顶边缘面积11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我们把一座大山送进了武钢的高炉。”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说。据统计,该矿坑共剥离岩石3.64亿吨,采铁矿1.34亿吨。

为摆脱对矿产资源的深度依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冶铁矿2005年建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回填植绿,从把山挖成了坑,再把坑堆成山,用了40年的时间。”阎红勇说,就是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了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反复尝试,最终发现了成活率较高的刺槐。”阎红勇介绍,经过几十年努力,矿山人在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的刺槐,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海,每年槐花绽放时节,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以“矿冶大峡谷”为中心,先后建成“天坑飞索”“井下探幽”“激情滑草”等项目。矿山公园的游客量从最初的一年两万人次增长到现在大约20万人次。

工业文明绽异彩

粗大的管道、高大的罐体、绵延百米的厂房……每次路过华新水泥厂,土生土长的黄石人王刚都会情不自禁地打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2005年,当最后一组熟料磨停止旋转,华新老厂全线停产搬迁,运转了近100年的“华新型”窑还堆放着未处理完的窑灰。

华新水泥厂地处黄石闹市区黄金地段,占地面积300余亩,搬迁后的旧址该怎么办?“华新水泥厂整体保存完整,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重要的工业遗产。”黄石果断立法,将其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出台了全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2016年,黄石投入巨资对遗址修缮改造,建成了中国一流的水泥博物馆。

位于黄石大冶市西南3公里处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有前后两个时期采铜、冶铜遗址,前期属春秋时期或稍早,后期属战国至汉代。

新冶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其前身大冶钢铁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冶萍广场,矗立百年的高高水塔见证了新冶钢浴火重生:航天、航空、国防装备、高铁、船舶……铸国之重器,助“神舟”飞天,伴“嫦娥”奔月,处处有新冶钢产品的身影。

烟囱林立、气味刺鼻、粉尘满天……曾经的炼钢情景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如今在新冶钢厂区,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绿草如茵、碧空如洗。车间内,游客可径直走上二层廊道,400米长的生产线上轴承钢历经淬炼锻压成品,各个工序尽收眼底,令游客流连忘返。新冶钢如今是具有钢铁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景区。

“黄石的工业遗址在时间上有连续性,3000余年矿冶炉火生生不息;在空间上有密集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区域内;在品类上有多样性,一个城市内包含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和多种矿冶技术。”黄石市文旅局局长周泽良说:“发展工业旅游让这些资源实现了新价值,焕发了新活力。”

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具有工业文明典型标志的火车——黄石号也将再次在黄石街头跑起来。黄石厂区众多,曾经火车是工人们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地方志记载,1892年,湖北第一条铁路“铁山运道”出现在黄石。该铁路不仅奠定了黄石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地位,更为黄石市的建立和市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那些连通各个厂区的交通轨道保存完好,黄石别出心裁地修旧如旧,让铁轨线把黄石工业景点串珠成线。现在,游客们坐上火车游黄石,可以尽情欣赏工业文明的灿烂之花。

特色旅游添魅力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让工业遗址“亮起来”“活起来”成为黄石人民的共识。

近年来,黄石市编制完成了《黄石市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黄石市工业遗址保护条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法律保护。

黄石志在打造“中国最美工业城市”,深度挖掘工业遗址的文化旅游价值,在保护中积极推动申遗工作。同时,黄石对废弃厂矿进行清理修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工业旅游标准进行开发;梳理多条地矿科考和科普线路,联结全域矿山和工业遗址,建设地矿科考与科普基地,打造地矿科普展会平台,引领科普、文创、旅游、服务等多元产业发展和宜居乡村建设。

按照《黄石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黄石将根据自身的地域形态、地形地貌特征、工业资源禀赋条件及未来发展的长远取向,形成“一核一环多点”的工业旅游总体发展格局。“一核”即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核;“一环”即工业文化休闲旅游环;“多点”则是以特色企业为依托,打造多个工业旅游休闲集聚区。黄石初步规划设计了矿冶文明寻踪之旅、地矿科普观光之旅、乐购休闲体验之旅、矿冶产业研学之旅、矿冶文化寻根之旅5条特色工业旅游线路。

为了推动工业旅游发展,黄石还注重让绿色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近几年,黄石持续推进“绿满黄石”行动,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71个、复垦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

如今,黄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10年达到310天以上。放眼望去,远山如黛,碧水如镜;侧耳倾听,草木拔节,渐次花开。昔日“光灰”城市,如今已是“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如画图”。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王 剑

责任编辑: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