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长江航运公安局黄石分局档案征文获公安部一等奖

2020-04-02 17:19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1524

近期,公安部档案局组织开展的“档案见证公安发展”主题征文活动获奖情况揭晓。长江航运公安局黄石分局办公室舒英同志撰写的《照片里的父亲和他的港》一文从全国多篇征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该文用优美的文字,珍贵的照片,详实地记录了一位老公安的战斗故事和长江黄石公安的辉煌发展历程,彰显了长江公安队伍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照片里的父亲和他的港

奶奶在世时,死活也不让父亲当兵。直到奶奶去世,父亲当兵时,只赶上抗美援朝的尾声,虽然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但已无仗可打,倒是在部队里学了不少知识,以父亲的话说:“刚去部队时,我都是请别人帮着写家书;半年后,我不但自己可以写信了,还有人请我帮他写家书!”由此可见,父亲当年可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有为青年。部队转业后,因为有了文化,父亲虽然回到农村老家,却成为一名村干部。

(照片左一为父亲,与村干部合影)

1958年7月1日,原隶属武汉领导的黄石港口下放地方,改称为“黄石市港务管理局”。同年,在改制和大跃进的双重作用下,港务局在当地进行大规模招工。时值,在电厂教书的二爷(父亲的二哥)得到消息,托人带信,让父亲过来报名。于是,父亲背着被子就从大冶来到黄石,投奔自己的二哥,进入黄石市港务管理局,成为一名电工组工人,就此与港口结下一世情缘。

(照片右一为电厂教书的二爷,右二为父亲)

当时,18岁的母亲是港务局原材料仓库保管员,父亲常去库房领料,一来二去俩人相识到相知。1960年结为夫妻。

(前排右四为母亲)

(照片:1960年,爸妈结婚照)

父亲母亲结婚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招入港口的工人因吃不饱肚子,纷纷辞工回了老家,就连几个保卫干事也回乡了。于是,父亲在这种情况下,被调入保卫科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1961年8月1日,根据中央发出《关于改变部分交通运输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的通知》,包括黄石港在内的长江十个重点港口实行由交通部领导管理为主、地方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长航收回黄石市港务管理局,去掉“市”字,更名为“黄石港务管理局”。

(照片为派出所成立当日部分民警合影,后排右一为父亲)

1962年,港务局在原有保卫科的基础上成立黄石港公安派出所,“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定编人数12人,实有人数9人。这一年,国民经济刚刚好转,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的消息却不断传来。由于当时交通、通讯的不便,港口将所有民警及家属集中安置在江堤卸矿机附近,办公住家为一体,以便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卸矿机码头,原系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黄石境内铁矿石,于1939年动工,1941年建成的一座专用卸矿码头。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较长时间被弃置,四周杂草丛生,敌特分子极易在这种区域内搞破坏活动。听母亲说,当时的住宿和办公区域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坯刷子’(简易棚子),条件尤为艰苦。1965年1月1日,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长江航运管理局组建为长江航运公司,武汉分局改称分公司。同年2月1日,黄石港务管理局更名为“黄石港务局”。11月5日,黄石港务局隶属长江航运公司武汉分公司领导,又更名为“长江航运公司武汉分公司黄石港务局”。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同年5月,港口受到波及,进入十年动乱时期,在“文攻武卫”的鼓噪下,一些群众组织利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建立山头,大打派仗,“大字报”、“大辩论”、“大批判”愈演愈烈。父亲母亲虽然没有参与任何派别,但时常也会各持己见,在家中开展辩论。

(1966年,爸、妈、姐、哥在黄石文化宫合影)

1967年1月28日,港口在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的影响下,群众组织联合成立“接管委员会”,夺取黄石港党政领导大权,并宣布党政领导“靠边站”,各级机构瘫痪,港口局势动荡,生产秩序全面混乱,出现了“造反的抓革命,保守的促生产”局面。此时,港口派出所的办公地点已搬至码头侯船室旁一个小二楼内。办公区在二楼,民警值班室则在一楼最里面两间房。两房相通,有前后两门皆可进出,向里开的门出去就是侯船室大厅,便于随时出警巡逻;向外开的门,与港口物质库房门卫相对,形成一个门洞,为出入库房唯一进出口,起到双重防护作用。

(这张照片虽然模糊,却是目前档案室保存的唯一一张早期派出所外景照片。照片右为六、七十年代港口派出所办公旧址,四级台阶上去是派出所外门;对面是物质库房门卫,两处皆24小时不脱人,两房形成的道路,通往物质库房。)

(照片为港口派出所二楼办公室内部环境)

1968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作出《关于对长江航运系统实行全线军事管制的决定》,黄石港由武汉军区某部实行军管。同年2月28日,成立“黄石港务局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

(前排左一为父亲)

1970年8月21日,恢复“中国共产党长江航运公司黄石港务局委员会”。1975年9月22日,长江航运公司更名为长江航运管理局,武汉分公司同船管部门合并为武汉分局,黄石港务局改名为“黄石港务管理局”,归武汉分局领导。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时年5岁的我开始慢慢记事,父亲这时已是港务局保卫科科长兼港口派出所所长。每天吃完晚饭,父亲不论值不值班,都会去离家不远的侯船室、船码头看看,九、十点以后,码头乘客减少时再回家。我时常会牵着父亲的手,与他同去同回。当时的轮船码头,有着你想象不到的繁华,作为一个城市的黄金水道,港口成为城市的大动脉。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口几乎全部聚集在这里,一条200米长的街道,以船码头、侯船室为中心,如火如荼的沸腾起来。在我记忆中,港口公安什么事都管。对内称保卫科:职工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违反刑事治安事件,全部得管,还要负责调解职工之间的矛盾、介入港口职工分房等纠纷事宜;对外称派出所:所管之事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如:每日来往客船的接送登记、上下乘客的安全保障、乘警移交的相关事务、江上水尸的善后处置、周边渔划的户藉注册、港口库房的防火防盗、乘客提防小偷的宣传,对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进行打击、对偷盗自行车的人员进行审讯拘留、对流窜人员身份核实后予以遣返、对遗弃在侯船室及码头周边的婴儿进行妥善安排、对码头小摊小贩及杂耍艺人进行管理……父亲和民警们没有三头六臂,只得有效的利用群众力量,在港口职工里挑选精明能干者为民兵,配合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虽然事情多如一地鸡毛,最终在警民的团结协作下,有条不紊的得到妥善处置。

(照片为港口派出所民警与民兵合影)

1980年,港口派出所编制由12人增至17人。此外,还专门设定一名防火员,负责日常防火工作。

(八十年代初,父亲在对港口库房进行消防检查验收)

1984年,港航分家,黄石港务管理局划归长江航务管理局领导,成为沿江八个江海直达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

(春运期间,父亲在码头维护乘客秩序)

(春运期间,对收缴的危化物品进行登记销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江盗水匪”日益猖獗,在长江上频频作案。1990年12月28日,在黄石港务局保卫科、港口派出所的基础上成立公安局,名称“长江黄石港公安局”。这时的民警人数增至30人,设有政保科、秘书科、治安科、消防科、预审科、侦察大队、客运站派出所、港口派出所,父亲任政委,不久又任局长。虽然只是一个30人的小局,其职能一样不少,除了没有户籍科,其他科室一应俱全,父亲常开玩笑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992年10月,我从警校毕业,分配到父亲单位,成为一名民警,在客运派出所工作。起初,工作环境与父亲多年的工作环境如同一辙。1994年,工作了近四十年的父亲,光荣退休。父亲退休不久,他工作了几十年都一尘不变的环境,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高效发展冲击下,随着大交通格局的全面铺开,黄石港客流量每况愈下,码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勃勃。港口为了另辟蹊径,寻求生存转机,改以货流量为主。于是,码头被大型货车占据,日夜川流不息的运煤运矿,将原本好好的路面压得面目全非。人们在选择更为便捷高速的交通方式同时,宽旷的侯船室不甘寂寞的被改为舞厅、酒店,迎来了它另样的繁华。不知从哪天开始,江上的客轮不再停靠黄石港口,我们再也听不到客轮即将到达黄石港时,拉响的那两长、一长一短鸣笛之声,那是只有黄石港人才懂的呼唤。多年的默契就这样随风飘散,再也无法看到大客轮被推波助澜的华丽转身,曾经熟悉的东方红、汉申、汉宁、汉九,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缓缓驶入历史长河……时值今日,老父亲、老母亲不经意间还是会流露出对往昔港口的怀念,那是一份根深蒂固的情结。作为新一代的港口公安,我挺乐意陪着父亲小酌几杯,听他念叨念叨往昔的港口码头一些事物,以及那些已逝去多时的人和物,也会挽着父亲的手臂有意无意走向港口方向,像极小时父亲牵着我,一次一次去往码头的那个方向,耳边似乎还能响起来往客轮上那柔美的女播音,缓缓动听的向乘客介绍着:“我们即将到达的是黄石港,它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为长江南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