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三题

2020-03-11 11:54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3900 云上黄石

看 见

    这些天,武大的早樱,已经开了,独自寂寞的开放。疫情的确诊人数在逐渐减少,但是全省许多地方还被列为高风险区,包括我居住的黄石港区。

我看见许多热心网友留言,疫情之后,一定要来看看九省通衢的武汉,看看这座英雄之城,看看“劫难”之后的汉正街,看看“劫难”之后的东湖,看看“劫难”之后的黄鹤楼……

他们问,湖北,你还是那么可爱吗?!

 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竭诚欢迎全国朋友来感受楚风楚韵。只要你有时间。也许,还会在荆楚大地遇见屈原一样的骚人,还会与武当山的千年狐仙不期而遇,还会在神农架原始森林里,看见传说中的不老野人,还会在大冶铜绿山矿,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那茕茕孑立的炉火……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的期待,需要用心感受。

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也许未来生存的答案、城市的命运,早已蕴藏在这大江大山的本色之中。

1889年12月一个吉日,长江惊涛骇浪,寒风凛冽,张之洞一路风尘仆仆从广州赶到汉口码头。那时没有铁路,这次旅程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身处风声鹤唳的年代,百废待举,这位刚过天命之年的朝廷重臣,临危受命来鄂赴任湖广总督。两年之后,中国近代第一炉钢铁之火,在湖北大地熊熊燃烧。随后,由黄石的大冶铁矿与汉阳铁厂、江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联合企业。

130年后的12月,长江依然寒风呼啸,大疫降临汉口之畔,随之漫延全省,波及全国,江城走马换将,力挽狂澜,经过漫长的日日夜夜,控制了疫情。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我看见了历史转动的痕迹,张之洞时代的那座熔化铁矿石的高炉,依然矗立在黄石长江之岸;全国人民驰援湖北,城市里的每一条街道,还烙印着他们匆匆走过的身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月29日12时,我坐在书房里,透过窗棂,发

现这座城市寂静无比。大街小巷阒无一人,微信朋友

圈或在纪念四年一遇的日子,或在道一声2月再见,

永不再见。彼此凄惘惆怅。

朋友南南也在她的朋友圈纪念这一天,纪念即

将成为历史的日子。她发了九张美照,都是她与身穿

白色防护服的志愿者们,在街头消杀的图片,唯有一

张自拍,能看见她一双大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

    一般人不敢相信,一位窈窕淑女,弱不禁风,怎么会做那么繁重的体力活!南南为此淡然一笑,她回答,伽利略说过,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她觉得很有道理。

我相信她的话。我亲眼目堵她背着五六十斤重的药水桶,与她的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走街串巷,进入各个社区。她的防护服穿上之后,几小时之内坚持不上洗手间。护目镜戴上一会儿就因身体出汗模糊不清。这些问题难不住她,与其他男士一样,手提弥雾机对各方位精准消杀,绝不掉队。

如果从他们身边走过,透过口罩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药味。

我看见南南取下防毒面具的时候,脸上都是满满的印痕,额头上都是晶莹剔透的汗水。

她说:“疫情当前,总要有人前行,有人奉献,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共同抗疫。”

封城一个多月来,她就是这样随着志愿者们,不辞辛劳,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为公益跑腿。

南南是她的微信名。她的真名叫南海燕,黄石市交通运输集团职工。

面对疫情,许多爱心人士发出宝石般璀璨光芒。湖北广电总台的杜敬女士,是一位最美宣传员,从大年三十到现在,一天没有休息,她的朋友圈里都是有温度有阳光的信息。市民只要有什么困难,求助她,她会竭尽所能伸出援手。84岁的老作家管用和先生曾跟我诉苦:他住在汉口花桥一村,在花桥一村的大门口,社区每天投放部分蔬菜。像他这样住得远一点的老人,很难买到菜。

我马上将此诉求转给杜敬,她没空回复我,却立即把求助信息转发到朋友圈,请求社区帮忙解决。中部战区总医院的病人蔡女士,病情危重,急需康复者A型血浆。我将此诉求转发她,这次没多久回复了:已经发到“血液中心”,遗憾的是,血液中心没有A型血浆,只有耐心等待。

南南和杜敬,她们只是疫区普通的市民,但是她们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叫真善美。

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凡是拥有美好品德和纯净灵魂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发生后,国外许多朋友向中国伸出了援手。非洲岛国、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科摩罗,为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捐款100欧元。虽然100欧非常少,假如去法国的老佛爷,很难买到像样的商品,更别提奢侈品。但是,他是我们真诚相通的朋友。

蒙古国总统非常时期伸出援手,捐赠三万只羊。羊是蒙古国的国宝。我曾去过蒙古草原,从乌兰巴托坐汽车到古蒙国帝都的哈林和林,沿途都是连绵起伏的草原,380公里的路程,我看见山上山下都是成群结队的绵羊。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丛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非常美丽。蒙古国以蓄牧业为主,绵羊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将三万头羊捐给中国,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草原上有句古老谚语:灾荒之年能给你送肉吃的不一定是富人,但肯定是安达(朋友)。

人的眼睛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春光中,每一个旭日升起的日子,我望见黄荆山的苍翠之美,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每一次明月升起的时候,我看见磁湖的睡美人朦胧之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个世界流年缓无声息,风雨过后依然安好。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复兴,我们祖国一定更伟大。

我们可以看见。我们能够看见。

                              2020.3.2

向阳而生

一夜之间,阳台上的瑞香花,在早春二月里绽放出紫红色的花朵。暗香扑鼻,沁人心脾。除了瑞香,还有君子兰、海棠、月季、绿萝等普通盆栽花卉,迎着温暖的阳光,都悄悄的无声无息的长出了嫩芽,给这安静而忧郁的新春,平添了几分生机。

窗外依然阳光明媚。街这头没有人,街那头也没有人;黄石大桥完全封闭,去浠水县去黄梅县去九江市去安徽省的高速公路,几乎没有车辆通行;浪卷涛涌的长江,船舶销声匿迹。这个世界挣扎在抗疫的博弈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封城,经过全国全军的驰援,湖北的疫情趋于稳定,但是,大家的心很累很压抑。出行受阻,防疫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让人喘不过气来。

除了人吃的存粮越来越少,更着急的是家中猫粮提前告急。淘宝店暂不对湖北地区发货。那只有自己想办法。几天前,去了黄石的宠物店,发现狗粮和猫粮存量不多,只有那么几十包,店员说,外面的货进不来,售完这点只有耐心等待。我察看那种最差的“艾尔”牌猫粮,疫情前只要8元一袋。年轻的店员说,这种10块一袋。而他身后的中年店员露出狡黠的目光,赶紧补充道,那不至,12元。年轻的店员解释说,艾尔是10块。

大疫来临,生活没条件可讲。我不得不买了4袋。回家后,猫神立即围拢,喵喵地嚷嚷着,似乎迫不急待地要尝一尝。我将猫粮倒进它的碗里,它上前一嗅,发现味道不对,一脸嫌弃,立即躲到一边。

猫神吃惯了细粮,开始排斥粗粮。

生活在“封闭”的城市,人们必须得安全的活下去。

2月底的一个中午,工作之余,我走到昔日车流不息的黄石大道,只见安静的街道偶尔有行驶的货车,都是运输救灾抗灾物资,车箱上码着一只只黄皮纸箱,上面贴着白纸,白纸上写着援助信息。

看到这一幕,一股温暖涌上心头。

记得2月9日下午3点,我前往黄石市下陆区的湖北理工学院,迎接安徽亳州直飞黄石的援助物资,当直9直升飞机徐徐降落在理工学院西门操场时,我看到了安徽人民捐助的100箱中药,这是安徽向黄石捐赠的1.5吨新冠肺炎预防中药“1号方”原材料,支援一线医护人员。

从田间地头到长途运输,全国许多爱心人士向湖北伸出援手,捐赠蔬菜等农产品。民革黄石市委会主委祝红梅,通过民革这一条线,募集大量物资,捐赠给各地医院。2月20日夜,在湖北民革和贵州民革的协助下,30吨新鲜疏菜从贵州毕节一路风尘仆仆,运抵黄石……

大爱无疆。全国同胞们的每一个义举,无不让人感动,让湖北人民增加一份抗疫信心。

我一边走在黄石大道,一边想,在温疫面前,也经常传出不和谐的声音。网络上的谣传此起彼伏,抗疫的各种问题浮出水面,人性的邪恶暴露无遗……

放眼整个中心城区,黄石大道沿街门店,响应政府号召,基本关门歇业,除了药店,很难找到正常营业的门店,这无不令人惆怅。

我来到了新街口菜场,找到了那家偷偷营业的小店,以前还是虚掩着门,只销售小白菜、青椒、洋葱、萝卜、土豆等蔬菜。几天不见,生意做得更顺溜,又开始售起猪肉。店主是个中年光头,他说猪肉29.5元每市斤进来的,零售35元,没赚什么钱。

同样在他的店里,腊月里本地小白菜只要2元1斤,现在每斤售价5元;白萝卜和大白菜,从2元涨到2.5元;芹菜从5元涨到8元,胡萝卜从2元涨到5元,青椒从3元涨到7元;洋葱从2元涨到5元。光头说,菜进价贵,即使价格上涨一倍,也赚不到钱。

对于光头的话,我深信不疑。非常时期,生意不好做。

我秤了一斤肉,一斤芹菜和一只白萝卜,然后准备再买一斤小白菜,刚挑了几棵完好的菜,光头冲过来,凶神恶煞地说,不准挑,挑了不卖!我说,以前都可以挑嘛。他应道,那你去以前买,我现在不卖你!

见他这么凶,我只好放弃小白菜。但是,心里却愤愤不平。

走出店铺,一名穿着保安服的老年男子见状,附到我耳边说,这个光头佬蛮黑,现在菜农进不了城,光头有通行证,去江北浠水收菜,欺行霸市,几毛钱、一块钱一斤的小白菜,在这里卖五块,一块钱一斤的红菜薹、白菜薹,在这里卖五六块,每天一车菜,全部被社区配送完了,黑得很。

这名穿保安服男子的话,我半信半疑。

与全国人民无私驰援湖北相比,有些市侩小人,见到有利可图则不顾道义。转眼一想,有些人就是这德性,唯利是图,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走上空荡荡的街上,遇上另外一个社区的熟人,他告诉我,他们正在配合纠察队巡逻,对街面上非工作人员、车辆进行逐一排查,违规人员一律进学习班,私家车辆一律暂扣,学习班教室设在新建小学一层教室,学习班由派出所授课,不仅要手抄区政府4号令至少5遍,书写保证书;还要将自己违规情况发朋友圈点赞人数30以上。

这也许是个别社区的无奈之举,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为了社区安宁,为了人民活下去,采取的非常规举措。

生活在疫区,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保家卫国。

欣慰的是,黄石终于出现了零增长。我们齐心协力抗疫救灾,暂且忽视社会中的那些龌龊行为。我们更不必讨厌蝙蝠,它们是真正的无辜者。它们只是一群听不懂人类语言的可爱动物。它们也想活下去。

黄冈市作家张远浩先生说,新闻说这个新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如果我们的想象还没完成死光,我只能想象这是上天派瘟神来惩罚人间。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反省,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个时代,每个城市,每个村庄。

我们的确需要反省。

咱们的抗疫白衣战士,不惜付出生命,坚守在抗疫一线。多少英雄倒在抗疫战线上,令人扼腕长叹。29岁的武汉医生彭银华走了。这个29岁的准新郎,再也无法把办公室的请柬发出去,再也无法向新娘兑现结婚的诺言,再也看不到他还没出生的孩子了。

解放日报社的著名报人、编辑吴永进先生闻讯,为他写下:他对爱人说,看来我爽约了,你无法做新娘了。因为我要去赴那场艰苦卓绝的,抗疫之约。我倒在了战场,再也回不到洞房。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父亲,但是他将记住一个战士,一个来不及亲吻他的战士。我抽屉里,那些未曾发出的请柬,就让它们成为对美好春天的邀约。

我们怀念逝去的生命,更会坚信光明与未来。

冬春之季,正是万物收敛藏精、蕴育待发之际,也是病机潜伏、诸疾丛生之始,亘古及今,善于养生者莫不注重的衣食住行。我们且行且珍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向阳而生,这是众多生物生存的条件。

我们别无选择。

                                   2020.2.28

寻找一片丛林

   转眼间,封城四十多天了。转眼间,到了惊蛰时节。窗外的阳光开始明媚起来,向阳的房间多了一丝温暖。惊蛰之日,忽然心生几份感慨。

民间曾有民谚,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或许有些道理,或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表明惊蛰之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否极泰来。民间也有俗语,惊蛰不下雨,没有好收成。在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全部看天气的好坏。在惊蛰节气这天,如果不下雨,也就是说今年的收成可能不会太好。因为本该打雷下雨的季节,却没有下雨,一反常规。这些民谚俗语,尽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可是在现代社会,农业科技已经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的历史,潜移默化改变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在城乡很难成为现实。

不论是好是坏,多一份警觉没有坏处。

面对疫情,生活与网络中,经常发现各种谣言及自媒体的负面消息,有的攻击政府,有的散布谣言,有的混淆是非,让人防不胜防。前几天,老家湖南溆浦乡党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父亲是不是从湖北回了老家,称大队(村委会)连夜开会,准备设卡。他们说得有眉有眼,加油添醋地说家父身体不行了,要回家乡休养。这事让我哭笑不得。家父身体确实欠佳,但这时也不会离开湖北呀。后来我打听,谣传竟然让乡镇和村委会高度重视,上下都纷纷行动起来。

真是难为他们。

这让我想起前些天另外一件造谣事,事发地在广西柳州农村,有人在朋友圈散布消息,抗疫期间免费采摘萝卜,致使网友蜂拥而来,把一家农户的价值20多万的萝卜洗劫一空。看了这则视频新闻,更让人无语,造谣者已经毫无底线了。

心生恶念便是魔,清净无为便是佛。不懂做人也罢了,但不要去害人。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与感动。且不说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为了给学生上好网课,回湖北麻城探亲的西安翻译学院英语教师王媛爬遍山坡寻找信号,一个收纳箱,两把凳子,一台笔记本电脑,怕影响网速,她一直不出镜,直到学校开视频会议,发现她山坡上“办公”,事情迅速在网络传开。2月25日,移动公司员工冒着寒风徒步走了2、3公里,到达王老师所在村庄,两个多小时迅速搭建起了基站,经过一系列优化调整,网络信号强度满足了在家上网课的需要。

一件小小的事情,只为传递热爱与真挚。

我居住的小区是独门独院,算是文人楼,居住着两位市文联副主席、三位作协副主席。诗人向天笑和他的爱人张丽君、民革党员陶昀等志愿者,或者在小区值勤服务,或者负责为大家采购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40多天来,社区配备的蔬菜“套餐”,均有包菜和大白菜,不管喜欢与否,这两种菜是“标配”,很多居民看见包菜和大白菜,就反胃。志愿者们遂想方设法联系农业基地,拼团让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蔬菜。

这些细小的事情,无不让人感到十分温暖。

不论什么时候,多做一件好事,多寻一缕阳光,多栽一株小草,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妩媚与美妙。

我们不妨去寻找,寻找一片自己安静的丛林,分享一份曼妙春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

                                      2020.3.5

(作者:活石,原名:石勇,中国作协会员,黄石市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