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被誉为“戈壁明珠”,60多年前,一批军垦战士和建设者挺进荒滩、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茫茫戈壁上创造绿洲、建设城市。2018年,33名黄石籍新兵响应国家号召进驻石河子,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兵团传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石河子市中心,平均每年有近50万人次来到这儿,聆听那段“荒漠建新城”的历史。在这里感受兵团文化,学习兵团精神,是每一名新兵战士的必修课。
王园园:这位战士身上一共背着13层半砖,挂着7块砖,可以说是非常的辛苦了。当时砖块比现在要大的多,一块砖重2至4公斤。
近百斤的砖石压不跨军人的脊梁,成千上万的军人用一砖一石、一墙一瓦建造了这座城市。老照片,老物件,还原了石河子从无到有的点滴细节,也让初到边疆的内地小伙儿们感受到身上军装的厚重与荣光。
黄石籍武警战士 汪思源: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座这么美丽的城市,真的感慨万千。作为新时代军人更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军垦博物馆讲解员 王园园:军人和军垦城市石河子有更深层的联系,所以听到老兵的故事,看到生活中联系紧密的物品,感触会更深刻一些,更容易产生共鸣。
王园园已是兵团第三代,兵团、城市的历史也是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史诗,她的军人父辈们花费了60多年时间,把石河子从20户人家的荒漠发展到如今70万人口的城市。
1950年,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带领部队踏勘,为兵团寻找驻地。当走到石河子时,发现这一带地域平坦辽阔,足可开发万亩良田,于是决定在此建一座新城。向荒原进军,为新城奠基。
军垦战士们在盛夏顶着炎炎烈日,隆冬冒着凛冽风雪,用军镐开荒造田、修路盖房。尽管当时满目荒凉,物资极为匮乏,每一名战士们都不言放弃,斗志昂扬。时任152团军垦第一连连长的胡友才,仍不时想起当年的情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我们实行的是3、5、16工作制。一天三餐在地里吃,睡五小时,干十六小时。
1957年,胡友才奔赴新疆石河子屯垦开荒,高强度的劳作他很快就适应了,然而,从未见识过的恶劣环境让他和战友们倒吸一口凉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五月份了新疆的雪怎么还不化呢,抓起来用手搓搓,新疆雪就是奇怪啊,揉在手里都不化,别人告诉我那不是雪,是碱。
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种好粮食难于登天。第一年,胡友才撒下了37斤小麦种子,到来年,一亩地仅仅收了9斤麦子,几乎等于绝收。为改善土质,战士们挖渠引水,徒手洗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被碱腐蚀得红肿红肿的,肿得发黄发裂,裂了一道道血口子,出血,痛得不敢碰。
病痛,常年折磨着战士们,但无论男兵女兵都是咬牙坚持。胡友才带的一名女兵叫冷玉芬,生完孩子后恢复劳动,不久就生病了,军医批了假条,让她回去休息三天,但冷玉芬说什么也不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我命令你回去。她说连长,你这个命令俺不执行,全连都在大干,俺能回吗?用担架抬俺也不会走的。
胡友才妥协了。第二天中午,正在干活的冷玉芬突然栽倒在田里,口吐白沫,双手仍死死抓着铁锹。战友们使劲掰开铁锹,把人抬上了担架,可在半路上,冷玉芬就停止了呼吸。到现在,冷玉芬已经走了58年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心里特别内疚特别难受的,我自己不是个好干部,也不是个好连长。冷玉芬走了,成千成万的军垦战士们站在戈壁滩上,用汗水浇遍了这片土地,用双手建设了美丽的石河子,这就是兵团精神。
自力更生搞屯垦,白手起家建家园。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影响着数代人,前仆后继,把剑扶犁。退休后,胡友才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写文章,编快板,面向街道、学校、景区弘扬兵团精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2团退休干部 胡友才:爷爷奶奶胆子大,来到新疆不害怕,挖个地窝就住下,屯垦戍边保国家!修桥修路盖房子,种粮种菜种棉花。戈壁滩上建花园,盖起了高楼和大厦。爷爷奶奶退休了,建设还靠咱娃娃!
2004年至今,胡友才义务宣讲5600多场,接待中外游客86万人次。
老兵团人继续发光发热,新兵团人正是苦练本领之时。去年,汪思源还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终日沉浸在游戏玩乐中,征兵宣传进校园,唤醒了他心底的军人梦,主动选择到祖国的边疆去。
黄石籍武警战士 汪思源:苦一点才叫当兵,我改了一下志愿,报到新疆来了,因为新疆环境艰苦,锻炼人。
全封闭管理,日复一日的训练,略显枯燥的军营生活,没有让汪思源后悔当初的决定。对他来说,部队是一台矫正器,半年多的时间,汪思源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从懒散羸弱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黄石籍武警战士 汪思源:每次做俯卧撑,做到50个就不行了,那次周六的时候考核,做两个再做两个,从50个做到700多个,这就是对我的一种突破。
和汪思源一批赶赴新疆的,共有33名黄石男儿。他们下放到各个连队,从起初的种种不适应,逐步磨合,扎实训练,不断突破自我,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黄石籍武警战士 汪思源:在这里面学到的,在任何地方学不到。我当了兵,我感觉我特别骄傲特别自豪,我是一名军人!
黄石籍武警战士 张洪佩:来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黄石籍武警战士 陈宝:当兵的这段经历,能够让我坚持面对以后任何挑战!
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号召感染了几代人,也改变了无数青年的理想与命运。石河子,这座地图上原来没有的城市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兵团精神正激励着新一代建设者投身边疆。每年,石河子大学50%以上的内地本科生留在新疆工作,每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新兵驻扎新疆,将最美的青春安放在戈壁雪山、沙漠荒原。33名黄石青年不是最早一批,更加不是最后一批,他们用踊跃参军的实际行动,号召更多后来人。
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副政委 颜世星:他们发扬了黄石人民注勇于吃苦,甘于忍耐,乐于奉献的这样一种精神,从一名普通青年转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没有辜负黄石人民的期望,成为黄石人民的骄傲。
新疆武警兵团总队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处长 张仁国:远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我们火热的军营,欢迎有为青年立志从军,热血男儿精忠报国。我们在新疆等着你!
边疆好,国家才好;边疆稳定,则国家昌盛。“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永远不会过时。眼下,已经进入了每年一度的征兵季,如果你也有一个从军梦,你也想在军营,在边疆挥洒青春,那么请行动起来吧,穿上这身橄榄绿,保家卫国,驰骋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