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竭城不衰 水清天更蓝(美丽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①)

2018-12-10 09:0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836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陆娅楠

十年谋转型,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矿竭城不衰 水清天更蓝(美丽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①)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湖及周边水系贯穿城市(摄于今年7月)。石嘴山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石嘴山市把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开栏的话

对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当资源面临枯竭,城市该如何发展?除了经济发展面临困境,长期采矿造成的生态环境欠账也为城市的绿色转型增加了难度。本版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美丽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专访国家发改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实地探访安徽、陕西等地,探讨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开展生态修复、补上生态欠账,关注这些城市推进绿色转型的进展。

“煤城”阜新、“铜都”大冶、“锡都”个旧……在城市发展史上,有一类城市是因资源而兴,但当资源枯竭以后,城市就要寻求转型重生之路。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取资源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损伤。对这些城市来说,与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瓶颈的,往往还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历史欠账。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3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10年间,这些城市如何因地制宜,不断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

资源依赖度降低,节能减排有序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修复难度很大。尽管面临诸多困难,10年间,为了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修复生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各方齐力推动着资源枯竭城市一步步破解难题。

国家发改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国家发改委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政策文件,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工作加强了顶层设计,有效进行政策引领。同时,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有效地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在国家持续、大力的支持下,资源枯竭城市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

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从各城市平均水平看,主导资源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10年前下降了一半,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转向“多点支撑”。比如,重庆万盛区煤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历史最高的72%下降到5%。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资源枯竭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矿山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率平均提高20个百分点,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徐州贾汪区注重绿色发展,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中变包袱为资源,先后实施了潘安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项目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内蒙古乌海市在自然生态条件极为脆弱的情况下,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在荒漠中开拓出绿洲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精准施策,生态修复因地制宜

尽管都是资源枯竭城市,每个城市面临的具体生态问题、财力状况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在转型过程中要精准把脉、精准施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据了解,为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督促指导,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使用效能,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自2013年起开展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评估工作,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5年,有力推进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完善了奖惩分明的支持机制。

10年来,资源枯竭城市在生态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比如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狠抓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复垦整地、治理造地、生态修地等措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在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要重点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推动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单一结构、单一模式支撑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打造若干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接续替代产业集群,走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思路,避免出现“矿竭城衰”、生态恶化和环境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多方开拓渠道,解决环境治理的资金短缺问题

国家发改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仍存在转型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发展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

历史遗留问题层次深,化解难度加大。如近年来资源枯竭城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污染源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剩下的均是“硬骨头”,解决难度系数大。

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资金压力日益严重。资源枯竭城市普遍存在地方财力不足问题,难以支撑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发展投入,难以负担城市基础建设、沉陷区治理以及环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投入,收支矛盾突出。

地方在多方开拓渠道,自筹资金以缓解财力压力。安徽淮北市采取PPP项目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22亿元,投入中湖治理,恢复土地2.45万亩,其中建设用地8000亩,新增耕地500亩,生态绿地1.6万亩,建成总蓄水库容达3860万立方米的中型平原水库一座。按每亩80万元计算,其潜在经济价值约200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9,既修复了生态环境,又拓展了城市空间,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0日 14 版)

(责任编辑:刘会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