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所谓“佛系青年”是彻底的青春悲剧

2017-12-20 09:40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2547 中青网

 “佛系青年” 图源:微博“@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新媒体”

  最近,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佛教并非新鲜事物,也很少与时尚流行结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与“90后”这个自带流量光环的词汇结合,竟然散发出说不出的“怪味”。

  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求输赢,“佛系”生活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孔子当年所说的“知天命”味道?然,我们要明白,即便在平均年龄也就是40岁左右的古代,孔子依然认为“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前提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经历一番拼搏抗争,哪知人世百态,焉知人生取舍?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否则浑然无知为出世而出世,为随大流而随大流,显得跟风幼稚。

  佛系生活方式,如果说是时尚品,那也是舶来品,青年在敞开胸怀拥抱之前,还得明白它是否适合中国,特别是自己。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给出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的人为因素。意思是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日本经历了长时期高速发展,摆脱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步入高收入发达国家之列,社会积累了巨大物质精神财富,青年人哪怕放慢脚步,一样可以享受充裕物质精神生活,而我们的国家虽然发展成就巨大,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味着青年只能用双手创造更多财富,才能满足全体国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佛系生活方式,并不适合中国青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丧文化”。现代文明史,一再证明人力资源是财富的最大来源。西方文明近年来发展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进取心特别是青年的干劲正在萎缩。所谓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并不一定指社会上岗位供给不足,很多时候是“年轻人不想工作”,心里想着“反正不工作也有政府救济”。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承担“青年被丧文化奴役”之痛。中国有今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多专家归结为“人口红利”,其中最大的红利是“青年人红利”,他们积极进取勇立潮头,响应时代号召,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在最有市场潜力的领域创新创业,正是他们的拼搏力写就了欣欣向荣活力十足的“青年中国”。

  佛系生活方式,表面上很酷,其实很俗套。之前流行的“葛优躺”、“90后中年说”、“90后离婚说”,都是一时风靡网络,引得青年一时好奇追捧,但大多人很快发现,这些所谓“新生活”,只能过过嘴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看来,很多颓废流行话语,背后有商业诉求方和幕后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当你在为“丧文化”折服拥抱之时,背后没准正在有人为你的无脑随大流而发笑。而最可怕的则是,当你在拥抱“佛系生活方式”之时,有人正在获取以你的才华本可得到的工作,有人已经早起奔跑在通往更高目标的路上,有人已经看到新商机正在创新创业,有人不敢停下来哪怕一步晚而步步慢,我们生在一个互联网、人工智能、新经济创造无限机会、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最有优势的时代,怎能因人云亦云的“丧文化”而麻痹?自废武功沉浸在无所谓莫名其妙的自嗨中,只会辜负这个全中国都在快速前进的伟大时代,外国青年盯上中国发展红利正在赶往中国试试运气的路上,中国青年怎能玩起“丧文化”而自甘堕落?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最酷的青春,不该由“丧文化”定义,而应是奋斗汗水浇筑的梦想大厦。所谓“佛系青年”是彻底的青春悲剧,青春苦短,过不再来,没法吃后悔药。唯有肩负国家民族梦、扛起家庭责任梦,才是灿烂无悔的青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人生格言。(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责任编辑:邓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