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长征路上|红军渡 长征源

2016-09-23 22:01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652

八十年前的10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中国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这群人的名字叫红军,这条路就是长征之路。在黄石大冶刘仁八成立的红三军团在石城阻击战胜利结束后,于1934年10月12日从石城前往于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江西省赣州市的于都县后来也就被称之为“长征源”。

踏着红三军团的足迹,《丰碑·长征路上》采访团离开石城县后驱车150余公里来到于都县(包装路线 石城到于都)。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些民间组织开始自发地开展纪念活动,在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我们遇到了一个跟我们一样用镜头对话历史的团队。他们是来自武汉的中国摄影志愿者采风团。带队的湖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宋刚明,对着我们的镜头,谈起了他们的长征。

湖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宋刚明:“我3年前就开始走长征了,我是从延安一直到这边来的”记者:“您是反着(长征路途)顺序来的”宋:“所有的人都是顺着走,我认为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要追根求源,所以反着走”记者:“您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宋:“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一次壮举,如果人类要剩下一件最伟大的事情,那只有长征了。”

八十年前那次人类最伟大的远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确长征就是一部史诗,而史诗的开头就在于都。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我现在就在于都河畔, 红军 长征开始的地方。当年的于都河水面有600米宽,红军在河上架设了八座浮桥。8.6万红军战士用四个昼夜全部度过了于都河。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7号,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团从兴国、宁都、石城这些战场撤离,10月8号到17号,各部队集结到于都,从于都河上八个渡口渡河。当年创造神奇的红军将士离开了我们。重走长征路,我们无法用镜头记录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只有通过纪念馆来触摸这段历史。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胡晓琼:“当时彭德怀就带领红三军团战士在于都县城的都门沙坝召开大会,告诉他们,渡河时候一定要镇定,不要拥挤,而且嘱咐他们,一定要写信回家,告诉父老乡亲,红军一定会回来的。红三军团是在于都县城的南门渡口还有罗坳鲤鱼十尾渡口渡过的于都河”

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藏我军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河30里的河面上架设了多座浮桥,布设了众多摆渡。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 胡晓琼 当时在赣南呢 母送子,妻送郎,亲人相送去战场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着,在我们于都,苏区老百姓他们能够做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八十载转瞬即逝,八十载斗转星移。荏苒沧桑,八十年前红军长征的脚步仍在回响,八十年前红军长征的壮举仍在传唱。

在于都,有很多四季常青的古榕树,生命力极强的古榕树也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同样也见证着于都人民的生活变迁。我身后红三军团渡河的地方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座长征大桥,而于都河畔也有原来的一片荒芜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生活区,于都人民最好 苏区人民最亲。军拥民 民拥军 军民共建美好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