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苹果公司对相关手机APP内“打赏”强制抽成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一片抵制之声,而人们的反应如此激烈,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目前打赏行为之普遍,甚至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实际上,这种消费习惯也正从线上逐渐向线下延伸,让“打赏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悄然兴起的“打赏”之风
“打赏”是指感谢别人的服务而给予财务,这一模式我国古已有之。现今网络上的所谓“打赏”,就是用户看到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原创内容后,若觉得好,就可以通过奖赏钱的形式来表达赞赏与支持之情。网络直播平台上主播表演得好,可以打赏;公众号上作者文章写得好,可以打赏;甚至外卖送餐员服务好,顾客也可以打赏。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付费模式,完全由用户自愿。
国内的网络打赏最早出现在小说阅读网站,近几年以来,从微博、微信到秒拍、直播,随着自媒体、新传播方式的发展,“打赏”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早已不再陌生。
用户打赏的原因各不相同,目的性也强弱不一。以网络视频直播为例,大部分用户之所以打赏,只是单纯因为支持主播,而目的性较强的首要原因则是打赏之后可以与主播进行更多互动。
将支持和喜爱“变现”
有人说,“打赏”让草根们获得了展现自我所带来的反馈与回报。确实,网络打赏行为已成为自媒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让自媒体找到了一条商业进阶之路。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自媒体的收入来源中,约15%为打赏收入。
我国庞大的网络直播市场同样蕴含着巨大商机。2016年,国内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达208.3亿元,同比增长180.1%,预计国内市场规模在2017年将突破400亿元。
收看网络直播的用户的打赏金额虽然大多集中在500元以内,但用户整体持续付费的意愿非常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的用户表示会继续为直播付费打赏。
“打赏”之风虽然火热,但作为尚在发展中的模式,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与传统的出版、表演相比,网络内容往往容易单纯依赖“打赏”率来评判其优劣,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虽然打赏与否完全出于粉丝自愿,但恶意刷榜等行为和过度的娱乐化倾向则可能引发不理性的粉丝经济,目前这一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最后,在融媒体时代,在促进打赏经济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利益驱动的“打赏”沦为部分“意见领袖”或“大V”的敛财工具。
从线上到线下的“打赏经济”
除了线上的网络应用之外,越来越多的线下服务活动,如餐饮、酒店、出行、快递、外卖等领域,也成为“打赏经济”的应用场景。
对于目前打赏经济向多个行业的渗透,有专家指出,一方面,这意味着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娱乐化、互动化;另一方面,过去的“激励”往往是领导对下属的行为,打赏则颠覆了这种模式,变成服务对象直接对服务成果给予反馈、激励,供需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从内部评价机制变为市场化评价机制。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可以发现,打赏制度的实施对提升服务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餐饮店给服务员的打赏,并不完全等同于小费。西方国家的服务行业结构已经成熟,买方可选择的机会不多,需要支付小费来获得更好的服务;我国目前的打赏行为,更多的只是表达感谢之情以及对服务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在肯定打赏经济的创新与优势的同时,也有专家强调,看似“纯粹自愿”的打赏行为也可能是源于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的推动;此外,要注意避免未成年人无节制地打赏等问题。因此,各相关平台都应规范打赏机制,例如可规定最高打赏金额或限定虚拟礼物的最高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