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邓思弦)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挂菖蒲、艾草,佩香囊,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众多习俗中,最让吃货们开心的一定是包粽子、吃粽子了,相信今天,家家户户都飘着粽香。
5月30号上午,黄思湾社区东屏巷,居民饶治琴和老伴正在院子里包粽子,每年端午节,饶治琴都会包一些粽子。粽叶、糯米和馅料,饶治琴早已备好,今天她准备包肉馅和蜜枣馅两种口味的粽子。
黄思湾社区居民 饶治琴:把叶片一转,在里面放一些肉在里面。
卷粽叶,加馅料,包扎打结,整套动作,饶治琴做得特别麻利。看到老伴包得风生水起,张君德拿起粽叶,也想试试。
黄思湾社区居民 张君德:先合这边吗,给你包算了,我包不了。
张君德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手上工夫不行,那就嘴巴做做贡献吧,张君德跟记者讲起了端午习俗。
黄思湾社区居民 张君德: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了,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大家一起包粽子,搞这些民俗活动。
不一会,女儿张晓兰回来了,母女俩相向而坐,一家人其乐融融。张晓兰告诉记者,嫁人前她也不会包粽子,结婚后,是婆婆手把手教会了她。
黄思湾社区居民 张晓兰:叶子打开,像这样转一下,转两层,看清楚没有,然后就放米,根据叶子大小,放多少米,要把你压实,不然就散了。用筷子插一下。对着一折,很简单。
母女俩,你一个,我一个,谁也不输谁。20分钟后,一串串包好的粽子挂在了铁杆上。母女俩包的粽子,个头差异很大,饶治琴包的粽子个头大,外形像斧头,称为“斧头粽”,女儿张晓兰包的粽子一头尖,外形像平常吃的菱角,被称为“菱角粽”。张君德把母女俩包的粽子搬进厨房,放进高压锅,加上水,小火慢煮,不一会儿,厨房里棕香四溢。
黄思湾社区居民 张君德:粽子煮熟了,来吃粽子,
一声吆喝,左邻右舍围拢过来,大伙像一家人一样围在一起,品尝热乎乎的粽子。
黄思湾社区居民 冯玉莲:每年要吃这个粽子,有甜的,有肉的,这是老传统传下来的,我们以后又网下传。
黄思湾社区居民 饶治琴:好吃我喜欢吃甜的。
闻到香味,饶治琴调皮的曾孙跑了过来,他最爱吃太奶奶包的甜棕了。
饶治琴的曾孙 张星晨:好吃,很美味,还不错。
看到大家吃得开心,饶治琴的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民间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在汩罗江投江自尽。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楚人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合肉类、板栗、红枣等馅料,同时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民间认为,端午节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此外“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的人吃粽子寓意一举中的。
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很多,但不管是哪种,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祖国的热爱。
(责任编辑:邓磊)